「台灣文學」成為一個公共話語,以及出現文學史著述,是在日治時期。但,在日人眼中,台灣的文學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,乃屬邊陲的「外地文學」,且注意的焦點還是日人在台文學。到了戰後政權改易,在中國文學史觀之下,曾被稱為「邊疆文學」、「地方文學」、「本省文學」,70年代開始在「鄉土文學」中突出台灣意識,到80年代始獲正名。90年代後期,更積極展開學科建制化、文學主體性的追求。迄今,又歷經東亞文學研究、比較研究、世界文學關係性和華語語系研究的拓展,顯現了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,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。換言之,從「小地方」到「大世界」,台灣文學研究的感覺結構已幡然改變。對此,本書透過10篇論文,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,展示台灣從20世紀以來,作為一個全球化下的新興文化場域,如何吸納世界思潮和文藝美學,進而形構出與世界/文學共振、共鳴、對話的精彩面貌。